張炳光《精雕璞玉成佳品》
張炳光,1962年生,揭陽人,是翡翠雕刻界中集設計創作、雕刻技藝、學術研究等方面都有深厚造詣的領軍人物,先后獲得亞洲玉雕大師、國家一級/高級技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中國玉石雕刻藝術大師等稱號,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揭陽職業技術學院特聘教授。其作品多年來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國玉器“百花獎”、中國玉石雕刻作品“天工獎”等國家級大獎,其中金獎16個。
一塊玉石能否成為流傳百世的藝術佳品與雕琢者的水平是分不開的,而雕琢者作品風格的樹立,往往建立在其藝術和文化水平的基礎上!耙衙恳粔K玉石雕成有生命的藝術品,必須先讀懂玉!”這是玉雕師張炳光一直堅持的創作理念。
張炳光是土生土長的揭陽人,對潮汕文化的理解具有先天優勢,其作品在融合性和精細度上表現不凡。因為年輕時有長時間學習國畫、漆畫和壁畫的經歷,使其具備深厚的美術功底和文化修養,他的作品有很強烈的畫面感,比一般的翡翠作品更具文化氣息,備受行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尤其是他擅長的花鳥牌、山水牌,作品充滿意趣,很有嶺南畫派的韻致風范。牌子這類配件對工藝的要求高,加之嶺南風格極度寫實,層次豐富、線條細致的畫面雕刻起來難度大,張炳光在構思每一件作品時總是煞費苦心,設計出多套創作方案,力求達到最佳藝術效果。他總是在作品上模擬出各種筆法,運用浮雕、線雕、淺雕等多種技法,每一個細節都雕琢到細致入微的地步,這也使得他的牌子構圖層次分明,山水纖細工整,花鳥栩栩如生。
對于玉雕,張炳光總強調要對玉的性質了解透徹,還必須掌握中國歷史文化和傳統玉文化知識。他告訴記者,如果沒有傳統文化修養,雕刻出來的作品再繁復也“有工無藝”,缺少文化內涵。從事翡翠創作20余年,張炳光經手的翡翠原料不計其數,豐富的雕刻經驗讓他深諳翡翠原料的奧秘。他還根據自己豐富的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先后出版了《嶺南雕刻藝術研究》和《風生水起——翡翠創作風格與工藝解讀》兩部個人學術專著,深度解讀翡翠的設計及價值所在。
工藝是衡量玉雕藝術品價值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沒有經過雕琢的玉石只是一塊“頑石”。玉雕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是通過藝術家的工藝來實現的。一直以來,張炳光都堅持玉雕作品要有一定的藝術涵養,唯有此才能體現當代玉雕藝術的價值。在他看來,當代的玉雕必須是藝術的玉雕。玉石材質的好壞是與生俱來的,是大自然賦予的,要敢于擺脫經濟利益的束縛,一心一意專研玉石特質,增強自我藝術修養,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才能讓玉雕作品具有深厚的藝術思想、文化內涵,那將無懼于市場行情的波動,使當代的玉雕魅力經久不息。
□ 《三江瞭望》期刊記者 黃 霓/ 文 涂英鵬/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