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森:兄弟齊心成就玉雕夢
釋迦牟尼佛。
水月觀音。
觀自在觀音。
攝 影:盧澤鴻 林碧鴻
人物檔案
林偉森,1981年生,揭陽人,F為廣東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廣東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常務理事、揭陽市玉器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揭陽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揭陽市工藝美術大師、揭陽市懷瑾堂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5年,其作品《應龍杯》、《文殊菩薩》分別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銀獎;《達摩》、《普賢菩薩》分別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銀獎、銅獎;《馬上封侯》、《李白醉酒》獲揭陽工藝美術“蓮花獎”金獎。
□陳冰虹
走進林偉森的店鋪,記者立即被玻璃柜中的白玉觀音擺件吸引。只見白玉質地純凈、玉色溫潤,觀音手持蓮花,雙足舒坐,衣飾簡潔流暢,意態閑適自在、優雅飄逸,與常見端坐蓮臺的玉觀音相比,顯得別具一格,也展示出玉雕師的精湛技藝。這件作品叫“觀自在觀音”,創作者是藍城區喬林鄉的林偉森、林偉濤兩兄弟,年輕有為的他們與玉石打了10幾年交道。談起鐘愛的玉雕事業,哥哥林偉森娓娓道來……
說起林偉森入行,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他出生于與“金玉之鄉”陽美相毗鄰的喬林鄉,自幼受玉石文化熏陶,潛移默化下,對玉器、雕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高中畢業后,他便選擇到玉雕工場拜師學藝。2年中,林偉森虛心學習、刻苦鉆研,加上本身的天賦和悟性,什么樣的玉石雕刻什么樣的作品,一經指點,他很快就能掌握其中的奧妙,那時的他已能獨當一面。然而,懷揣著對玉雕技藝的強烈追求,2002年,林偉森還先后輾轉到上海、揚州、河南等地學藝,整整一年沒有回到揭陽。3年多的磨煉,讓林偉森掌握了不同的雕刻技藝和方法,為以后設計創作出大量精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3年,學成出師的林偉森和弟弟林偉濤一起創辦了工作室。由于對玉石有共同的愛好,兄弟倆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林偉森負責采購、經營,了解市場行情,把客戶需求及時反饋給林偉濤,并一起研究設計產品,而林偉濤則主要負責產品的生產、研發。林偉森說:“干一行愛一行,更要懂一行!币虼,這么多年來,除了經常查閱學習各種知識,他還常與各地玉雕師傅、玉雕同行等進行交流探討,取長補短、博采眾長。漸漸地,他們不僅收了一批又一批的學徒,還聘用了蘇杭等地的玉雕師傅,工作室從幾人變成幾十人,兄弟倆憑著在玉雕方面的獨特天賦,逐漸在玉器行業站穩腳跟,并發展壯大起來。如今的林偉森,不僅有自己的工場,還是幾家店鋪的老板,談起這些年取得的成績,他總是笑著說:“藝術創作需要花心思,如果忙于經營,就會影響設計,忙于設計,又顧不了經營,倘若因為工藝而影響了原石的價值,是最令人心痛和惋惜的。所以說到底,還得多虧我有個愛好相同的好弟弟!
然而,在10多年的玉雕生涯中,他們也并非一帆風順!2008年經濟危機時,我們就遇到瓶頸。那時候工藝總是突破不了,交易暗淡,產品滯銷了一段時間!绷謧ドf,玉雕產業要想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就必須堅持創新,不斷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好的玉雕作品在使用好原料和運用精湛工藝的基礎上,更要強調形、神、韻的完美結合。于是,為了創作出更適合時代需求、形神兼備的玉器,兄弟倆開始了對作品深層藝術價值的更高追求,以獨特的視角、細膩的情懷,為雕刻藝術賦予了嶄新的、更貼近于生活與時代色彩的內涵,突破傳統,自成一派……
十幾年來,林偉森除了不斷追求玉雕技藝的提升,在經營發展方面,他也有著自己的探索和見解!叭缃耜柮烙穸嫉闹纫呀洿虺鋈,很多人知道我們有國際化的高檔翡翠市場,卻鮮少有人了解我們的白玉市場,甚至有不少人認為我們的白玉雕刻工藝差!绷謧ドJ為,揭陽做玉的歷史只有短短150多年,與蘇杭等地數千年的玉文化相比,底蘊不足,工藝上也有些差距,但揭陽玉文化產業發展至今,也著實出了不少工藝精湛的白玉雕刻師傅。只是,許多玉雕師傅只顧著埋頭鉆研,在工藝上、作品上做文章,往往忽略了品牌文化的建立和推廣,從而也影響了發展前景。對此,林偉森說:“這兩年我們玉器產業協會不僅鼓勵玉雕師傅多到其他地方采風學習提高技藝,更鼓勵他們參加職稱、技師、玉雕工藝獎項等評選。我覺得揭陽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更多省級、國家級的玉雕工藝大師,并團結一致進行宣傳推廣,打響揭陽工品牌,這不僅能吸引更多客戶,反過來也能促進玉雕技藝的提升,推動玉器產業的發展,進一步豐富揭陽玉文化的內涵!